1.孔子的生平
孔子是最有影响的中国思想家,或许也是有史以来所有哲学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他于公元前551年诞生于鲁国(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他是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的后裔,这个家族姓孔,经过两千五百年的世事变迁他们一直延续至今。时至今日,孔子的后代已达一万有余。他的中文名字孔夫子,意思是孔家的大师。Konfuzius是欧洲人给他起的拉丁化了的名字。
孔子在年轻时就在自己家中设立了学堂,不久之后便在他周围云集了不少学生。孔子向他们讲授历史、诗艺和礼仪。在几十年内,超过三千名青年男子走进了他的学堂,他的声誉日甚一日。尽管他野心勃勃,曾经希望在国家之内谋求高位,但是因为统治者们为他提供的官职与他的基本道德原则不相符合,于是他都一一拒绝了。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就这样,一直到他五十岁时,他才获得了一个称心的官职,并终于有机会把他创立和讲授的治国原则在他的故乡付诸实践。据传说,他业绩不凡,他作为中都宰刚刚走马上任就令所有违法者灰溜溜地躲了起来,他使国民变得诚实正直了。一个邻国的王侯对鲁国的昌盛满怀妒忌,于是他就差人向鲁国国君奉献了一群能歌善舞的美女和许多匹骏马,借此,他使得鲁国国君整日沉溺于奢靡的生活,从而背离了孔子的治国原则,于是孔子就失望地辞去官职,并离开了他的故国。
经过十三年的漫游生活,孔子载誉重归故里。在那里,在人生的晚年,他潜心收集和整理了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并为鲁国编纂了一部编年史。他没有再接受任何国家职位。他按自己事先预告的日期去世了,他的学生们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他满怀失望地离开了人世,因为没有一个统治者能够听取和实践他的治国方略;他没有预见到,他的思想后来会产生那么巨大和持久不衰的影响。
2.九部经典著作
孔子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有独创的哲学思想,而总是说他只是继承了那位传说中的黄帝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尽管如此,他还是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除此之外,孔子的伟大功绩还在于,他搜集并整理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化遗产并使之传至后世。
五部经典著作或曰《五经》,其中的前四部很有可能是孔子自己所写,第五部中或许至少一部分是他的手笔。
1.对于哲学来讲,《易经》是最重要的著作,它也许是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哲学思想遗产。相传,它是公元前三千年前的一位皇王所写。孔子重新将其编辑成册并附加了评论。他对这部书评价甚高,他希望自己能有五十年的时间来研究它。
这部书的核心内容就是所谓的八卦,每一卦都是由三条有时完整有时断开的画线组成的。每一卦都代表一种自然力量,并同时象征人生的某种特定的因素。
经过相互组合,符号的数量会不断增加。连续的画线代表明亮的因素如:光、运动、生命;断开的画线代表阴暗的因素如:平静、物质。这部闻名于世的奇书为后人做各种注解留下了足够的余地。中国人特别把它作为一种具有深奥智慧的占卜秘籍,当然,只有那些能够进入这个象征符号的世界并能够学习理解他们的神秘意义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它的奥秘。欧洲的中国通们用高度敬佩的腔调称赞这部可以预卜命运的经典,他们认为,真正读懂这部书的人永远都会万事顺遂。
2.孔子整理的第二部书《诗经》包含有三百首诗歌,这些诗歌在孔子出生以前就早已经形成了,孔子在大量的诗歌中精选了这三百首。除了民间流传的描写自然和爱情的诗歌之外,书中还有祭祀歌和带有政治倾向的歌。
3.《书经》也称《尚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文献集,它包含孔子生活的时代以及此前的两千年间诸侯们颁布的各类法律和诏书,书中附有注解文字。
4.《春秋》是由孔子自己撰写的,这是一部关于孔子的故乡鲁国的编年史,时间跨度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0年。
5.五经中的最后一部《礼记》内容最为丰富,这部书在孔子死后才最后完成,其中部分是孔子所写,内容涉及在中国尤其流行的各种礼仪和风俗习惯的规定,比如有关于祖先崇拜和宫廷中举止行为的规定。
和这五部经典著作齐名的还有另外四部书,即所谓的《四书》。它们不是由孔子自己所写或所编,但是却含有孔子的学说或他的学生的思想精粹。
1.《论语》是孔子的谈话辑录。和许多人类的大师一样,孔子也只从事口头教学。我们是从他学生所做的记录中了解他的思想的。不过,人类历史早期的口头传说和伟大人物的谈话辑录要比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所想象的可靠得多,也精确得多,因为今天我们人类的大脑每天都被大量的报纸、广播、电视和快速的场所变更搞得晕头转向,人的注意力变得非常分散。
除了这些谈话之外,我们了解孔子哲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
2.《大学》,其中的第一部分很有可能包含真实可信的孔子的格言。
3.四书中的第三部《中庸》是孔子的孙子所写,其中也总是不断地引用孔子的名言。由于这个原因,当然也由于它本身的内容,《中庸》在儒家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四书中的最后一部《孟子》,是由孔子最伟大的弟子孟子所写,我们将在叙述孟子时再谈及他的思想。
上述著作也被统称为九经。由于其久远的年代和内容的重要性,这九部经典著作在中国全部哲学文献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道德经》是个例外),它们至今仍然是儒家传统的基础。
3.孔子哲学的特征
孔子哲学的明显特征——其实也是所有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人及其实践生活的世俗关怀。因此,他的哲学也就没有形成如逻辑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那样的完整体系。
作为一种特殊的哲学学科,逻辑学对孔子来说是陌生的,他并不向他的学生传授一般的思维规律,而是通过持续不断地言传身教使得学生学会自己正确和独立地思考。(事实上,精通抽象的逻辑原则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思想者——歌德的《浮士德》中的梅菲斯特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孔子的哲学也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他不喜欢对一般的形而上学问题发表意见。当一个学生向他请教如何对待神灵和死亡的问题时,他说:未知生,焉知死?因此,一般来说,他是个不可知论者,他深信,关于形而上学问题和人死后的问题我们都一无所知。
孔子对中国宗教信仰中流传下来的对上天(作为一种非人格化的力量,一种人格化的上帝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鬼神和死者亡灵的祭拜还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的。至少他教导他的学生应该遵守祭拜仪式的规定——我们不能确定的是,他这样做是出于一种宗教虔诚,还是出于他一贯的保守态度,因为他总是极力维护祖先流传下来的基本行为规范。
对孔子来说,人的福利必须是第一位的,因此,他的整个学说基本上就是一种对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汇总,这一切都是为人的福利服务的。这就是说,他的学说主要是一种伦理学,而且,因为孔子从来都不把人看作是孤立的个体,而总是认为人是自然而然处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中的,所以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学和政治学。
4.道德理想
与孔子思想特点的人文主义——关乎人——的字面意义相适应,人生的理想并不是成为一个逃避尘世的禁欲主义圣者,而是成为一个能够认识世界和人生并且能够保持中庸和思想明达的智者。一个高贵的人总是坚持不懈地注重自我修养,在一切事务中都保持道德的严肃性,与人交往时恪守正直诚实的原则。他并不鄙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但是,为了不违背道德原则,他随时都可以放弃这一切。
他以善良来报答善良,他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卑劣的行径。在塑造自我个性的同时,他也帮助了他人。在他身上,外在和内在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当问及人的完美的德行时,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和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有着相似之处,并且作为人类行为的金科玉律,这一思想在世界许多民族那里都有所反映。
对待自己和他人,孔子都要求一种严格、认真和尊敬的态度,他要求在一切生活处境下都要举止得当。对于这些原则,孔子能够做到身体力行和以身作则,所以他给人的印象简直就是一个思想压抑的完美主义典范。
......
孔子非常重视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的制约作用,他认为,礼仪和道德规范至少能够塑造一个人的外在性格,并像一堵防护墙一样能够有效地防止民众的违法乱纪行为。他说,谁要是认为这堵防护墙毫无用处并将其毁坏,那么,之后就会面临洪水泛滥般的灾难。这是一种预言性的警告,虽然它是针对孔子时代的衰落中的中国状况的,但是,对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它也同样有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