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大悲、无畏的老滑头。
中国人打小就会接触到《论语》中的名句,并开始知道孔子,对孔子产生道学先生的刻板印象,然,实大谬矣!
后来自己没有少学《论语》,除了读书,听不少老师讲《论语》、孔子,若干次颠覆了认识,方知今天人们对《论语》、孔子的平常认识走样走得太多了。其中,有两位老师讲的《论语》、孔子带给我的认识最为深刻,一位是《百家讲坛》常客鲍鹏山老师,一位是台大哲学系傅佩荣老师。
以下摘自:
解密中西文化格局 探究中美战疫博弈
全本手机版下载:以上专栏置顶文章中提供链接,不定期更新中。
第十七章 诚信之中西文化博弈
某西国狂生畅然子放言:
对诚信的崇尚深深地烙入犹太人的信仰。在犹太商业文化中,还有一个专门叫法:契约精神。诚信是法制的基石,即,不要出现赵高、李斯这样的人,所有人要像扶苏、蒙恬那样。对诚信与法制的追求双生在一起,与对商业自由的追求一道,熔入了犹太民族的宿命,商人的梦想。商业自由受法制的规制就好了,对贪婪逐利和假仁商谋加以保护。
历史中,犹太人不受政治垂青,屡受迫害,唯有诚信和法制可以依赖。契约精神的的无上地位在《圣经》中展现无遗,神也要尊重和履行与犹太人的契约,不尊重契约者受天谴。契约精神是犹太商人的基本操守,破坏这操守的会被犹太商圈不容而遭孤立放逐。
不过守契约是一回事,利用幼稚阳谋在契约设计上大显神通是另外一回事,假仁商谋当然不是对契约精神或诚信的破坏。这在传统犹太商谋中被发挥到了极致。尽管幼稚阳谋、假仁商谋常有违公义,但其服务于强者私利,用于强者劫掠、收割弱者,合于强者正义。西方价值观和其中包含诚信便是如此量身打造的。于我们是善的。
中国呢?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诚信。中国人常引孔子的话:言必信,行必果。
等一下,还有下文: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论语·子路》
孔圣人说,言必信,行必果,这是个浅薄固执的小人呀。
记住,当中国人竖起大拇指夸你言必信,行必果,你要思量一下他是没有文化呢?还是在讽刺你是个小人?当然,无论如何,你要按礼节满脸客气地抱拳还道:多承谬赞!
孔圣人是什么?老滑头啊!所以中国自那时起,做起事来最灵活。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小人。君子呢?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论语·卫灵公》
贞,正也;正大,纯正,平正。可以理解为坚贞的操守。《易》中常用贞字。谅,信也;诚信,信实,诚实。
啥意思?孟子说明白了: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即,正义是诚信背后的更高准则。表面上诚信的行为,未必正义。表面上有违诚信的,未必就不正义。
《孔子家语·困誓》载:孔子适卫,路出于蒲,会公叔氏以蒲叛卫而止之。孔子弟子有公良儒者,为人贤长有勇力,以私车五乘从夫子行,喟然曰:昔吾从夫子遇难于匡,又伐树于宋,今遇困于此,命也夫,与其见夫子仍遇于难,宁我斗死。挺剑而合众,将与之战。蒲人惧,曰:苟无适卫,吾则出子以盟。孔子而出之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乎?孔子曰:要我以盟,非义也。卫侯闻孔子之来,喜而于郊迎之。问伐蒲,对曰:可哉?公曰:吾大夫以为蒲者,卫之所以恃晋楚也,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吾之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矣。公曰:善!卒不果伐。他日,灵公又与夫子语,见飞雁过而仰视之,色不悦。孔子乃逝。
孔子经蒲地去卫国,碰上公叔氏欲据蒲地叛卫。公叔氏担心孔子向卫国国君报告,武力困住孔子一行。后来,出于对孔子为人的信任,公叔氏提出只要孔子盟誓不去卫国都城报告,就放他们离开。孔子答应了。令孔子学生们大跌眼镜的是,一恢复自由,孔子就奔赴卫都向卫君揭发了公叔氏。孔子说:要我以盟,非义也。要即要挟。史记中的记载是:要盟也,神不听。
苏哲也认同诚信并不总代表正义。正义是诚信的基石。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论语·泰伯》
这是中国人君子之贞的境界:可以将未成年的孤儿和一个国家托付给一个君子,而君子必不负所托。这托付和考验,依靠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怕是办不妥、搞不定的,贞而不谅的君子才当得。
诚信是活的,所谓贞而有权变。中国文化中,贞是比信更高的境界。这可称为中国文化之下的博弈策略中的绝招之一。
......
第八章 书以道事与文化博弈
某西国狂生畅然子放言:
为研究征服中国的博弈策略,我们探究中国文化,以了解其对中国式博弈策略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修养中,五经中的《书》也起着重要作用。
孔子说,书以道事。依《史记》所载,孔子说:《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所以《书》所道的是文化的化字,指如何化成天下,重点在向外的王道上。讲化的同时也让人领略前辈圣贤的风范,提高内圣修为。打天下的自强不息之外,重点在享天下的道理,在德,不在鼎,也就是厚德载物。
据传孔子所编的《尚书》计百篇,汉朝时就只余28篇了。《尚书》的尚一说为上,指上古;也有人理解为尊上或君上。《尚书》收录了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典记史实;谟记君臣政治谋略;训是下对上的劝谏;诰是上对下的告诫;誓是出征前君上的誓师词;命是君上的命令。
作为以化成天下为核心的政治文集,《尚书》被历代帝王士大夫奉为治世经典。若无《尚书》之功,儒家无从系统性奠定其政治思想根基。
讲《尚书》必要提到出自《尚书 周书》的《洪范》。武王伐纣大功告成,从一方诸侯升格为统领九州的天子,惴惴不安啊!如何治理好天下呢?武王求教于箕子。箕子向他传授了《洪范》这一化成天下之大法。这大法也是我们设计针对中国的博弈策略时要深入学习领悟的。
讲《洪范》先要讲箕子。能为武王之师,箕子堪为早于孔子和老子的圣人。箕子是商纣王的本家叔叔,他有一个更加有名的本家兄弟,大忠臣比干,再加上商纣王的大哥微子,被孔子称为殷末三仁。
这三仁面对败家的商纣王显示了不同的风范:比干死磕,微子开溜,箕子装疯。比干尽管博得了历史上最大的忠名,但并不为另二子认同,想来孔子的儒学也承袭了这二子的观点。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侍君子的第三愆,实是侍奉至尊者时易犯的最厉害的毛病:不懂得看脸色而乱说话,简直就是睁眼瞎。这不就是比干吗?别看这一愆放在最后,实最重要。
别奇怪,比干这种忠直到杀身成仁的做派并不受儒家赞赏。儒家对如何说话、作人非常讲究、非常狡猾。这种狡猾或者是灵活,我们很认同的畅然家也很崇尚。一定要记住,孔子是三分式灵活思维的老祖宗。
比干以死为自己博了忠名,一死百了而于事无补,丢下烂摊子给别人,还陷君主于不义,实有欺世盗名之嫌。好比儒家提倡儿子对老子,小杖受,大杖走,一样的道理:小杖应受,让长辈顺顺心、消消气,也是孝道;如果是大杖呢?一定要躲,免得长辈失手打出个好歹,这绝非长辈本心不说,还可能使长辈落下悔恨,闹成这个局面反倒是小辈思虑不周、处置不当,是为不孝。这就是圣人提倡的狡猾孝道,真诚的善念。而比干非要当睁眼瞎,偏就要小杖也受,大杖也受,就是不走。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就是儒家从微子开溜这里学来的。其实,这只是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好比孔子重礼,讲仁,只是基于现实而采取的方略,并非孔子不明白道是化成天下的最高境界。要知道,孔子为《周易》做《十翼》,太极这个概念是孔子所创。只是孔子并非书呆子,深知天下能够尊教化礼法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仁这一层境界作为一些高端人士的追求也还靠谱,再上到 道,实在曲高和寡。能够成为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这是孔圣境界极高之处。他治世的理念在他身后受到尊崇并加以实施。而例如,《理想国》只能是虚空存在。
箕子装疯的极高境界一般人达不到,这也是我们很认同的畅然家所追求的。箕子之后还有孙膑、李渊、朱棣等等,这一个个装疯的都不是省油的灯。至于装傻、装病、装老的雄杰更数不胜数。
箕子装疯,是为了以后仍能建功立业,造福百姓。正是孔子懂了箕子,才给予管仲极高评价。管仲不忠于旧主是忍辱偷生,为图以后。他做到了,辅佐齐桓公确立霸业,才在四夷交侵、中华不绝于线的危难关头,稳住了局面,使华夏文明没有断送。
圣人的狡猾也体现着真善美。要知道,真、善自身也包含着不可言说之美。
向武王授《洪范》便是箕子功业之一。《洪范》又名《洪范九畴》,九畴即为大法的九个方略: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又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飨用五福,威用六极。这第一畴就足以把人压死了:五行。
《洪范九畴》是五行思想有据可考的最早出处。不只是武王受益,乃至孔子、儒家、百家以下,中国文化均受其滋养。阴阳五行八卦,再到《易》之六十四卦,又或是老子《道德经》,均是从不同的角度、维度、颗粒度对道的诠释。
五行,曰木火土金水。当今中国人对五行的典型认识误区是把代表五行的这五个符号坐实了。例如火并非实指火,实是指具有炎上等相关特性的运行趋势、势力、属性。从天地自然各种事物,大大小小,其生息变化都可以用五行的加以研究,因势利导,使之调和。这种思想在中医当中得到了最为系统的应用。
箕子又一功业便是保全了一支商朝遗民。指点武王之后,箕子引一支商朝遗民东行,建立了一个国家,定名朝鲜,史称箕子朝鲜。由此,半岛得名。
遗憾的是,箕子的传承没做好,直接导致当今韩国的国旗上,太极图走了样,八卦只剩四卦。箕子五行也不全了,只剩火土金水,独缺了木。木曰曲直,具有生发、条达之性,就是灵活有弹性、欣欣向荣并且顺溜舒畅。我们又看到孔子之于传承的伟大功业,否则,说不好当今中国也五行缺点啥。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可以从破坏文化传承的角度设计博弈策略。这样也能达到中情局《十条诫令》中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这一目标,以利于从根本上征服中国。
另外,应让中国人继续以为儒家很教条、圣人很死板,而不要接受畅然家的思想,不要认识到圣人也是灵活甚至狡猾的,不要认识到其中的真善美和智慧,这对我们抹黑中国文化以在征服中国的博弈中胜出最有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