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十点读书
有句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林则徐,一生命运多舛,宦海沉浮;禁烟抗英,屡遭诬陷,几次被贬,花甲之年,流放边疆。
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始终胸怀大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英雄暮年,壮心不已。
在人生的低谷里,他活出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开荒囤田,兴修水利,戍边新疆,造福万民。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越是艰难,越要坚持。
禁烟抗英的英雄
1839年6月3日,珠江口的虎门,晴空万里,暖风习习。
虎门的海滩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民众,还有朝廷派来监督销烟的官员,以及各国商贩。
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是一个将会被历史永远记住的时刻。
礼炮声响,震耳欲聋。
钦差大臣林则徐,振臂一挥,大声令下:销烟。
一群群民工,在事先准备好的销烟池中撒下盐巴,再把鸦片烟切成小块抛入池中,撒入石灰……
池中热浪翻滚,煮声鼎沸,顷刻间鸦片灰飞烟灭。
观看的民众,无不拍手称快,就连外商也钦佩不已。
这次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共计销毁约2万箱鸦片,重约237万余斤。
虎门销烟成功的捷报,很快传到京城。
皇上看过林则徐送来的奏折后,激动不已,誉为:可称大快人心事!
不久,在林则徐生辰之际,皇上亲笔写下福、寿两字的匾额,并派专人送到广州。
皇上的嘉奖给了林则徐莫大的信心,他准备大干一番,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林则徐积极备战,整顿广东海防事宜。当英军派舰队进攻广州时,因他布防严密,对方的进攻未能得逞。
英军受阻后改变战略,一支北上攻占定海;一支抵达天津大沽口。
面对虎视眈眈的英军,皇上惴惴不安。他派 主和派琦善,商讨议和之事。
琦善在皇上面前进献谗言,颠倒黑白,掩盖真相。他说,只要严惩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
林则徐,面对朝廷主和派的排挤构陷,毫无惧色。
他几次上书给皇上,直言抗英禁烟的重要性。
皇帝对他的建议不予采纳,还斥责他一派胡言。
自古伴君如伴虎,最难测是帝王心。
皇上准备拿林则徐开刀,让他来做替罪羊,以此堵住英军的悠悠众口。
不久,林则徐被革除官职,等候新任钦差大臣琦善的审问和发落。
抗英有罪,报国无门。
他一腔爱国赤诚,却遭遇不公平的待遇。
林则徐深知,越是艰难,越要冷静面对。
因为我们无法预测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
也许,对于他来说,这只是苦难的一个开头。
革职流放的罪臣
1841年5月1日,还在广州的林则徐,再次接到被贬的圣旨: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
林则徐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抱怨,而是收拾行装,准备前往。
朝廷无情多冷落,百姓有爱是赤诚。
老百姓为林则徐鸣不平,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痛痛快快表达着对英雄的敬仰。
送行的队伍逶迤蔓延,街巷被堵得水泄不通,他们给林则徐送来:衣服、鞋帽、食物……还有几十块颂匾。
林则徐感动得热泪盈眶,更加坚定了他为国为民的信念。
在前往镇海的路上,他一边了解民情,一边搜集资料。
有一天,林则徐经过清远县的飞来寺。
于是,他上山游览,观看瀑布,即兴写下一联:孤舟转峡惊前梦,绝蹬飞泉鉴此心。
此联不仅表达了他的赤子之心,还有他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气度。
林则徐到达浙江镇海后,积极投入到当地的海防建设,准备建功赎罪。
他亲自深入实地勘察,查阅资料,修筑土堡。
林则徐就像是一块金子,哪里有需要,他就在哪里发光。
在当地官员的积极配合下,成功铸造了一门八千斤重的大铁炮,为抗英打下基础。
这就是林则徐,不为境遇所困,不计个人得失。
一心为国,任劳任怨,赤胆忠心。
这时,广州的局势又发生了巨大变化。
接替琦善的靖逆将军奕山,在没有足够把握的情况下,下令攻打英军的舰船,结果大败而归。
奕山为了推卸责任,竟然厚颜无耻的造谣说,英方是愿意议和的,他们痛恨的只有林则徐一人。
皇上听信谗言,他把广州战败的账全部算到林则徐的头上。
1841年6月28日,皇上再次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明明是禁烟抗英的大英雄,却被别有用心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栽赃陷害。
林则徐从万人敬仰的英雄,跌落到流放边疆的罪臣。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无故加之而不怒。
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呼天抢地,而是镇定自若,泰然处之。
在西安与妻儿分别后,他题诗二首赠给家人。
第一首诗中,他写道: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诗为心之声,这是他豁达乐观的人生襟怀。
在第二首诗中,他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林则徐就可以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
他不是那种见祸事就逃避,看到好事就趋附的小人。
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贤臣。
他,历经苦难,不改初衷,赤胆忠心写春秋。
戍边新疆的功臣
林则徐,在前往新疆的路上,饱经风霜,历经生死。
从兰州北渡黄河,到达凉州后,茫茫戈壁滩,慢慢露出真容。
走一天是黄沙,再走一天,还是黄沙。
前不见行人,后不见村落。
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年老体衰的林则徐,又一次忍受着生活给他的考验。
进入新疆境内,迎接他的是漫天风雪,
走一路是风雪,再走一路,还是风和雪。
苍凉、孤单、寂寞,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他。
他百感交集地写道:
沙砾当途太不平,劳薪顽铁日交争。车箱簸似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
戈壁滩的道路是多么的崎岖不平,行走又是多么的艰难。
但那不绝于耳的乱石声,分明又是远在大漠的百姓对自己的声声召唤。
一路向西,一路艰辛,使命在肩,林则徐无法停下前进的步伐。
1842年12月10日, 58岁的林则徐,历时122天,到达伊犁的戍所——惠远城。
林则徐的到来,受到了伊犁将军和民众的热情接待。
第二天,伊犁将军就给他送来了米、面、猪肉、鸡、鸭等物品。
在他们眼中,林则徐是禁烟抗英的大英雄,而不是什么流放的罪臣
年老体弱的林则徐,由于长途跋涉,水土不服,经常感冒,流鼻血。
但他心系国家和百姓,只要一息尚存,就想着奉献自己的一切。
当他看到新疆遍地荒芜时,便查阅了大量资料,搜集了众多的素材,详细了解新疆囤田的情况。
待时机成熟后,他马上向伊犁将军提出囤田戍边的建议。
经过一年的努力,林则徐协助伊犁将军开垦荒地20万亩,安置汉民和维吾尔农民1000多户。
皇上在伊犁将军的垦荒奏折上,高兴地批示:日久储蓄充盈,自宜预筹抵拨,即可于兵饷之需,渐次减调。
这份成绩的背后,林则徐功不可没。
他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物,他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能跟着享福。
垦荒种田的下一步,就是兴修水利。
林则徐率先捐出了自己的私银,和当地民众,同心协力,共同修建水渠。
他不顾年老多病的身子,亲自督率,用工10万多人,历时4个多月,建成了长200多公里的河渠。河渠修成后,使阿齐乌苏的10万亩田地得到灌溉。
后人感念他的功德,把河渠命名为林公渠。
他本以为日子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过下去。
谁知命运仍然不肯放过他,又对他进行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苦难是修行的道场,它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坚韧。
水到绝境是飞瀑,人到绝境是重生。
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
越是艰难,越要坚持
1844年12月,60岁的林则徐接到圣旨,皇上命他到南疆勘察荒地。
他已是花甲之年,身体每况愈下, 作字不能过二百,看书不能及三十行。
艰难的境遇,对一个人的身心是极大的磨砺和考验。
南疆勘地之路,道阻且长,凶险异常。
他住过茅屋毡房,听过半夜的狂风怒号,也亲历过骄阳似火的炙烤……
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他的步伐,他把困难踩在脚下,化成前行的动力。
每到一地,他都亲自勘地,亲验土方,严把质量关。
他专注认真,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有人不理解,更不明白,林则徐是罪臣,这样认真地工作,却捞不到半分好处,值得吗?
他没有辩解,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对于林则徐来说,只要让他工作,就是对他最好的认可。
林则徐的足迹遍布南疆8个城,行程3万里,勘地60余万亩;解决了农牧矛盾,丰盈了国库,巩固了边防。
他是流放的罪臣,却干出了功臣的业绩。
皇上把林则徐流放到边疆的初心,是让他在艰难的环境中自生自灭,有去无回。
出乎意料的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林则徐在最低的境遇里,活出了最高的人生境界,他干成了别人连做梦都不敢想的成绩。
人活一世,千难万难,唯有迎难而上,才能百炼成钢。
生活是一片苦海,学会做自己的摆渡人。
越是艰难,越要坚持。
人生,没有永远的夜晚,也没有永恒的冬天。
请相信,越过艰难险阻,熬过漫漫冬夜,必是春暖花开!
作者| 百合花开,常年笔耕不辍,文章散见于各类媒体
图片| 电影《林则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