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作为运用理性的典范,他的实体思维也构成了西方智慧的底层特征。 在我看来,宇宙全部的运动现象,有「个体」和「关系」两类要素,人人都看得见。 亚里士多德认定,关系是个体的属性;印度人认为,个体是关系的属性;中国人认为,关系和个体是平等的存在,谁也不隶属谁。 这三种理性运用的方向,在基本点上,是不一样的。 既然如此,亚里士多德错了吗?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具体事物才是独立真实存在的,这种思维方向,可以很方便地让理性发挥功能,建立各种研究学科,并且方便在各种学科基础上,进一步让理性发挥作用,去进一步浓缩真理,直到认识最高的真理。 基于理性进行分科,再研究,要不然一锅粥,理性很难取得成果。 亚里士多德显然是分科的高手,在《物理学》第二章第二节中,亚里士多德解释了哲学跟数学以及科学有什么不同,他举了一个光线的例子。 光学是干什么的?对于一道光线,光学考虑这是一条直线,但是这种考虑,是为了研究光本身服务的。 数学与此不同,数学不反对研究自然界中的直线,但是,就算研究光线,那也是为了研究几何抽象的直线,数学并不在乎光线本身。 至于哲学,与数学与光学都不同:哲学即重视光,也重视线。 这两方面,哲学都综合重视。 因为,数学和光学,都只看见了世界的侧脸,只有综合地看世界,才能看见世界的正脸,才能发现自然界运转的真相。 这种综合性的思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作为第二哲学的自然哲学。 《物理学》第三章第一节开头就明确讲,认识整个自然界的根本运动规律,这是自然哲学的任务。 不只是说说,事实上亚里士多德本人,就是遵循这个思路展开真理研究的。 他本人的研究成果,是百科全书式的,凡人类的知识,他都要知道。 他的哲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立足于他的博学多才。 分科研究,建立不同的学科理论学说,这是「科学」最早的含义。 各个学科的共同底层基础,是理性,所以各个学科课程由理性进行综合,得出终极真理的推理结果,这个研究终极真理的学科,就是哲学,是理性的最高成就。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是理性运用的典范。 各种人类的科学成果,原本都是他哲学的思想素材。 在今天,这些素材,很多早就面目全非了,所以理所当然地,今天的人看他的哲学结论,会发现很多明显的错误。 但是,当年他推导出这些哲学结论的理性过程,从来没有过时,也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 这就好像金字塔,构成金字塔的石头不断在风化,但构建金字塔的各种奇思妙想,永远伟大。 亚里士多德运用理性逻辑的思辨过程,仍然是后人需要反复学习的范本。 既然如此,亚里士多德理性思辨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呢?就是说,亚里士多德分科研究了大量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科,他对各门科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是如何整合的呢? 不是别的书,就是上面提到的《物理学》,他通过这本书中的自然哲学研究,为自己更深层的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理论准备。 《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心目中的第二哲学。 有第二就有第一,第二哲学整合各学科的理性成就,那么第一哲学负责干啥呢? 《物理学》第二章第二节的最后一段讲,通过对自然哲学领域的研究,就能对整个世界的运转机理都搞明白,至于世界最根本机理是怎么回事,那就是第一哲学的任务了。 就是说,第一哲学负责研究根本真理。 很显然,这个目标的高度足够高,也就是说,足够哲学。 事实上,正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确立了第一哲学的任务目标,才让哲学这门学科成为完备独立的思想王国。 但是请注意,如前所述,亚里士多德达到这个目标的路径: 先从具体事物入手搞分科研究,让各门科学发挥作用各自得出正确结论; 进而在各门科学的帮助下,面对具体事物,运用理性浓缩出自然哲学; 最终基于自然哲学,再运用理性,从而浓缩出第一哲学。 以上,就是亚里士多德描述世界的方式和途径。 他很成功,这个途径,至今是西方文明的基本发展方式。 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分科研究的思维模式,这是现当代科学不断进步的母体。 应当说,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之路,没有错。 既然没有错,那么,这条理性之路,它的特点是啥?我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词汇,把它叫做「对立统一」,先来聊聊,亚里士多德统一个啥呢? 亚里士多德理性之路的起点,是基于理性判断,首先把关系隶属于实体,然后立足于此,才进一步展开后续的理性思考的。 这条道路,理性的展开,只需要从个体出发就可以了。 就是说,亚里士多德理性道路的全部思维、全部的精准思辨与规范化,都立足于一个要素:实体。 按照这个路线,亚里士多德第一个后续理性成果,就是范畴理论。 范畴理论对语言的运用,进行了完美规范。 有了规范语言,亚里士多德第二个后续理性成果,就是确立了形式逻辑的三大定律。 你就算学过形式逻辑,可能也不知道,三大定律是被亚里士多德在哲学高度层面确定下来的。 在吴寿彭先生翻译的《形而上学》卷四中,你会发现,三大定律是建立在实体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什么是同一律? 具体事物要做自己,各种属性要精准,不精准就没得玩了。 比如,苹果就是苹果,不能一会儿是苹果,一会儿又是香蕉,苹果这个概念必须确定,这就是同一律。 什么是矛盾律? 你如果说:「这个苹果是红的,同时又不是红的」,那你就错了。 同一个玩意儿,是这个,同时又不是这个,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亚里士多德说,如果矛盾律不正确,那万物就没有了差别,理性思维就没有价值了嘛。 什么是排中律? 苹果是红的而且不红,这不可能;同样的,苹果非红同时非不红,这种情况也不可能。 妄图搞出个非真实也非虚假,这种墙头草是错误的,这就是排中律。 应当说,形式逻辑的这三大定律,是规范概念的有力武器,有了精准的概念,概念组成的判断才有价值,判断组成三段论推理,才可能准确有效。 从我刚刚的描述中,你有没有注意到,三大定律这个思维工具有个前提,那就是亚里士多德认定的实体立场:关系是实体的属性。 只有实体,才能导致形成基本概念,三定律是服务于实体式思维模式的。 很显然,亚里士多德对自己发明的这个思维工具,运用地很娴熟。 在《物理学》这本书中,首先,他梳理了运动变化有三个本原;其次,他探讨三种本原的运动原因有四种;然后,他探讨了运动、无限、空间、虚空、时间这五大要素;进一步,他又把三本原、四原因、五要素综合起来探讨;最后,推论出「第一推动」的存在。 请看,《物理学》这部书,明确立足于实体式思维模式,如此运用理性,最终是构建整个世界的真相。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世有着怎样的深远影响?
继续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