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达芬奇来到今天,会不会成为当代乔布斯?
B站邀请我写这本《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的读后感,谢邀,人在平谷,刚下航母。
(小丹尼书桌角落)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和达芬奇有过亲密接触,无论是深深印在你脑海中蒙娜丽莎的微笑、还是《达芬奇密码》、或是《刺客信条:法国大革命》、甚至连B站最赚钱的游戏FGO《Fate/Grand Order》,也有达芬奇的身影。
(FGO人物达芬奇)
我和达芬奇的亲密接触更频繁一些,是我书桌上方那幅达芬奇手稿图(当然是复制品,原因是穷),我已面对它读书工作近10年之久。
(小丹尼书桌上方的达芬奇手稿复制品)
话说回来,我为什么会对达芬奇那么感兴趣呢?
原因并不是以上我所说的那些和达芬奇的亲密接触,也不是我在法国卢浮宫和几百人挤着去看《蒙娜丽莎》的微笑,去过的人都知道体验并不好,你无法看清蒙娜丽莎的微笑,只能看到各种游客和《蒙娜丽莎》合影时的傻笑。
我和达芬奇的缘分,来自一次没有规划的旅程邂逅。
2014年我从爱丁堡毕业之后,有过一段3个月的欧洲自由旅行,绝大部分时间是我自己在欧洲各个国家瞎晃悠。
记得当时是在米兰的盛夏,文化修养比较差的我在看完游客必逛"景点米兰大教堂(Duomo di Milano)之后,便无所事事。
(当时勉强还算小鲜肉的我)
看完米兰大教堂,绝大多数游客会选择去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 ( 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继续购物,而我本身对购物兴趣不大(主要还是因为穷),所以与其进入那些自己买不起的奢侈品店瞎溜达,还不如漫无目的在米兰大街压压马路。
正当我感到百无聊赖之时,转过一个街角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达芬奇博物馆。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图取自网络,我拍的照片已经找不到了,或者太激动了忘了拍)
你们感受一下,这个博物馆里展示了达芬奇创造的超过 200 件 3D 交互式机器、还有根据达芬奇原稿创造的机器、看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壁画的数字式复原。以上这些达芬奇的设计放到现在,仍然不会让你感觉过时,而是惊叹他的脑洞大开。
我作为一个肤浅的人,确实是因为看到了达芬奇作品的直观展示,才开始对达芬奇本人的经历感兴趣。
达芬奇本人的经历,我在这本《列奥纳多·达·芬奇传》里找到了答案。我随手摘录一段:
他想知道答案,只是因为他是列奥纳多:不仅好奇与热情从未止息,而且永远对万事充满惊叹。他的日程表中最奇怪的一项是——每周六去公共浴室,你能在那里看到裸体。这项日程下面紧接着的是——给猪充气,观察它到底是长和宽都增大,还是只有宽度增加。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达芬奇的行为好古怪,甚至有些变态,但是在我看来,达芬奇这种自娱自乐的精神非常可爱。而且我一直把自娱自乐当成一个褒义词来看,真正的大师都离不开自娱自乐的钻研劲头。
看过我之前DannyData视频的同路人应该能猜到,我是乔布斯的脑残粉。在我看来,乔布斯和达芬奇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包括三点:
1、打破学科间的壁垒
我们在中学时代都会被划分文科生或者理科生,当你去看金庸之类的武侠小说,还会被人批评不务正业。其实我也是那种兴趣太多、什么都愿意去尝试的性格,小时候我还会刻意去压制自己的性格,因为有太多不务正业的事情要去做了。
但是当我越长大就越发现,兴趣太多反而是一种优势,真正的大师就是可以融会贯通各种学科,就像1972年乔布斯从里德大学退学之后,选择旁听Robert Palladino教授的书法课,之后才有了我们能在个人电脑上用到的不同字体。
而达芬奇,当然也是这样一个兴趣太多的天才。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而Renaissance man——文艺复兴人,这个词本身在英文里指代的就是那些博学多才的人:A renaissance man is someone with a variety of skills and a deep, broad base of knowledge。
2、科技与人文
乔布斯曾这样称赞达芬奇:
达芬奇在艺术和工程技术中都能发现美,而他将两者结合的能力让他成了天才。
我想如果把乔布斯称赞达芬奇的这句话,放在乔布斯自己身上,也是成立的,这也算是偶像的力量吧。
达芬奇的艺术创作处处都能体现科学探索的痕迹,比如《荒野中的圣杰罗姆》展现出深入骨骼的痛楚,而《最后的晚餐》展示了他透视变换的魔力,在二维平面上呈现三维立体感:
而乔布斯青年时期酷爱拿诺贝尔文学奖的艺术大师鲍勃·迪伦,后来迷上修禅,再后来参与皮克斯动画和各种苹果广告的制作,当年的乔布斯才真的叫斜杠青年。
大家都说用科技改变世界,但是在我看来,如果科技没有用人文去浇灌,就像一辆没有导航的自动驾驶车,你不知它会撞向何方。
3、超越现实
我在华为靠什么翻盘?【DannyData 第9集】引用过叔本华的一句话:
有才华的人,能击中别人无法击中的目标;天才,能击中别人连看都看不到的目标。
很巧合地是,我在这本《列奥纳多·达·芬奇传》里也看到了这句话:
乔布斯在自己参与撰写、亲自配音的苹果广告《Think Different》(也有人叫《Heres to the Crazy Ones》)说到:
虽然他们在有些人眼中是疯子,在我们眼中却是天才。因为那些疯狂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正式改变这个世界的人。
达芬奇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造出了什么,更在于他没造出什么,他的很多思考在当时的看来是天方夜谭,所以绝大多数达芬奇的发明创造,只是停留在他的手稿中。这也是现代人参观米兰达芬奇博物馆的一大乐趣吧。
说完了达芬奇和乔布斯的三点相似之处,我短短一篇文章完全无法概括他俩的多面人生。
比如达芬奇涉及众多领域的创新研究,包括解剖学、化石、鸟类、飞行器、光学、植物学、地质学、流体动力学、武器学等等,达芬奇涉及领域之多,搞得像课程表一样。
而我了解乔布斯的多面人生,除了看过他的各种演讲、发布会、访谈等视频,更深入的了解就是通过这本《史蒂夫·乔布斯传》。
(小丹尼书桌角落)
哦?定睛一看,原来这两本书,是同一个作者——Walter Isaacson。
谢谢你帅气的老大爷,这该死的无处安放的魅力。
我突然对这位帅气老大爷非常好奇,幸好有朋友Emma替我补充了很多背景知识:
Walter Isaacson是当今最好的传记作家, 没有之一。
他写的传记,也是马斯克和很多一线大咖最爱读的传记。
Walter除了写达芬奇,还写过爱因斯坦、乔布斯、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不同领域的天才。
其实天才,很多人都写过。Walter 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对天才的形成更感兴趣。那种像莫扎特式的天生的天才,反而不太吸引他的注意。
这本达芬奇传记,也沿用了Walter一向的调性:达芬奇并非生来非凡。
全书其实在探讨:是什么特质,让达芬奇与众不同?又是什么,让他得以将这些与众不同,完美地融入作品中,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
必然性中的偶然性,和偶然性中的必然性,是每个年代的天才最值得被深挖的主题。Walter在每本传记中,都呈现得特别好。
除了取的角度好,Walter作为传记作者还有三大能力:超强的research能力、过人的洞察力,以及明确而诗意的文字表达。
毕竟是CNN的总裁和时代杂志的主编,Walter的人脉丰厚,所以总能搜到各种独家而惊人的信息。让读者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达芬奇的to do list ,还有他用67个词语来形容水流的记述,这些达芬奇的内幕消息,都是从未被披露过的,让读者看得那个爽!
除了详实和宏大的research , Walter还展示了自己过人的洞察力。我看过不少伟大艺术家的传记,Walter这书最牛掰的地方,是它不但解释了达芬奇与同时代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的关系,更探索了达芬奇在这些领域持久的、超越时代的影响。这也是我当时读完最受启发的地方。
最后我想夸一下Walter的文笔。全书虽然只有551页,但我用了两天半就读完了。他并没有用很学术派的调调来写,而是用了简洁易懂的英语。我也是常用英文码字的人,对Walter的文笔尤其佩服,那是一种难以模仿的清晰而高级的表达。
如果硬要给这本史诗级的传记挑刺,我觉得有两点。
1)感觉Walter是达芬奇的死忠粉,所以他对达芬奇的描述几乎都是正面的,甚至带有鼓吹成分。而如果从其他渠道去了解的达芬奇,却发现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
2)看完此书,会有种被全面碾压的巨大失落感:跟达芬奇比,我们真的都是一群每分每秒都在浪费时间、好奇心缺失、没有计划、行动力全无的废物。
作为艺术家、科学家和发明家,达芬奇是真正的跨界高手。毫无疑问,(几乎)没人能成为达芬奇那种级别的天才。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看看这本传记。因为它能给人不少上层启发,助我们成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斜杠青年。
感谢
补充,让我本来是游记的读后感,变得有干货。
往期回顾
中文版本
【DannyData第2集】王兴的深度思考,对美团的成功有什么影响?
【DannyData第4集】瑞幸真是割美国韭菜,补贴中国人喝咖啡吗?
EN Version
【DannyData 01】What is the impact of Tesla Shanghai Gigafactory?
【DannyData 02】Wang Xings deep thinking and Meituans success?
【DannyData 03】Is PDD just an e-commerce company?
【DannyData 04】Luckin takes advantage of American investors?
【DannyData 05】How long will NIO survive?
【DannyData 06】Why is Xiaomi hard to enter the high-end market?
【Dannydata 07】Is Apple still innovative?
【DannyData 08】Why does BYD differ from Tesla?
聊完特斯拉美团拼多多瑞幸蔚来,我们收获了什么?【DannyData1-5集小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