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前人最突出的超越,在于其对幸福的独特定义,不仅延续了前人对德性的重视,而且特别强调了幸福的实现活动,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抽象的德性,具体化为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勇敢的活动、节制的活动、友爱的活动等等。
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家们,都强调了善的品质的重要性,对幸福的讨论也基本是围绕品质展开的,在幸福的理论层面上做了很多的探讨,但却对幸福的实践活动层面有所忽视。
比如开启幸福伦理学先河的梭伦认为,道德品行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财富越多并不意味着越幸福;伯利克里强调勇敢的德性,让战士们誓死保卫国家,幸福与死亡同在;苏格拉底强调认识你自己,注重美德的力量,强调善的知识;德谟克利特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了节制使快乐增加;柏拉图重视理念,强调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
几位哲学家都阐述了何为德性、何为幸福,但却没有告诉人们如何去实现这样的幸福。当然,亚里士多德在幸福理论方面,也花了大量的笔墨,但其理论是为实践做准备的。
他探讨何为幸福,进而探讨幸福存在于什么样的活动之中,最终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现实的活动之中,成为幸福的人,这是亚里士多德写其伦理学著作,所基于的出发点。
亚氏在幸福定义中也是展露了该出发点,幸福在于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其更注重行为,认为通过现实活动使善的品质产生善的效果,让人们知道如何在现实的活动之中获得幸福,这才是其幸福论的真正目的。
幸福不是品质,不是一种状态,而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要通过现实活动才能够实现。
潜能与现实这一对概念是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形式与质料时首次提出的,亚里士多德看到了人类的自然潜能,将其与人类本质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潜能是人的一种先天能力,激发潜能,进行潜能的实现活动,进而通过后天训练使得这种先天的能力,得到持久稳定的输出,也就是进行德性活动,这才是通往幸福的路。
幸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实现的过程。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幸福的第一个过程,即潜能的实现,认为自然禀赋在善的品质的形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亚氏在探讨德性之前,先探讨了潜能,包括潜能的概念内涵、潜能变为现实的手段、潜能与现实的关系等。
虽然亚里士多德没有专门的著作特意探讨潜能,但是在其多本著作中都提及了潜能与现实这一对概念。亚里士多德对这一对概念的讨论,具有独创性的价值,更是将其也作为幸福实现活动的一个重要活动。
评论